新年伊始,廣東省總工會在“突出維權(quán)主業(yè)”,構(gòu)建和諧勞動關(guān)系方面再出新招。廣東“職工在線”法律服務正式啟動,以廣州、佛山、東莞等地為起點,逐步為省內(nèi)職工免費配備“私人律師”。這一服務將包括律師在線咨詢、在線調(diào)解勞動爭議、普法資訊推送、認證律師推薦、訴訟保障等多個模塊,另有量身訂制的巡回法律講座“送到家門口”。(《廣州日報》1月12日)
對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私人律師”還是一件稀罕事!坝惺抡堈椅业穆蓭煛边@句發(fā)達國家影視片中的常見臺詞,讓不少國人所羨慕。如今,“私人律師”也有可能走進尋常百姓家了。
法律是由政府為納稅人提供的特殊“公共產(chǎn)品”,納稅人是“法律的消費者”!跋硎芊、消費法律”應當是現(xiàn)代公民崇尚的法治新理念。遺憾的是,法律的可消費性,往往被法律令人敬畏的威懾性和強制性所遮蔽,成為大家不敢輕易享用的奢侈品。傳統(tǒng)的厭訟心理就是制約法律消費觀念的“瓶頸”之一。
培養(yǎng)公民“法律消費”意識,就是變被動守法為主動用法意識。普法教育應盡快補上“法律消費”這一課。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shè)!币牢抑,法律畢竟不同于抽象化乃至神秘化的宗教信條,法律只有被適用和踐行,才不至于淪為只是“看起來挺美”。從實踐理性的維度詮釋法律就是:法律必須被享用,否則它將形同虛設(shè)。
立法機關(guān)和司法機關(guān)要為法律消費群體強化服務意識。因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滋生的“劣法”乃至“惡法”,不僅會對立法信用造成戕害,也會侵犯法律消費者的“正當立法權(quán)益”。同理,法院裁判不公、久審不決、徇私枉法,以及判決后久久得不到執(zhí)行,也是對“為權(quán)利而斗爭”的法律消費者(當事人)享受司法服務的“正當司法權(quán)益”的侵犯。
律師是促進法律消費的中介力量。律師在法律服務中不可缺席,是幫助公民享受法律服務的“中介”。律師業(yè)的發(fā)達程度往往與全社會法律消費水平成正比,律師服務業(yè)愈發(fā)達,則表明社會對法律服務的購買力愈高,公民及法人的法律消費水平愈高。隨著法治進步,“有事請找我的律師”,將有望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享受法律服務的口頭禪。
與強化公民法律消費意識同等重要的是,應當提高公民尤其是社會弱勢群體的法律服務購買力,盡可能降低公眾法律消費的成本。對于社會弱勢群體而言,法律消費依然堪稱奢侈品,有必要予以特殊保障。實踐證明,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減免費用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法律消費保障機制。
消費法律,就是享受以“良法”為標準的立法服務,享用以“公正和效率”為理念的司法服務,享用以“為委托人合法權(quán)益而斗爭”為主旨的律師服務。當法律成為大眾享用的“公共產(chǎn)品”,當法治秩序成為公眾享受的“制度環(huán)境”,法治社會的理想還會遙遠嗎?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