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市工作的黃先生,5月2日通過微信給微信名為“海闊天空”的表妹轉賬。然而黃先生手誤轉錯了人,錯轉了8萬多元給另一個“海闊天空”。聯系對方請求返還,被拉黑;求助騰訊得到的回復是“保護客戶隱私,需雙方協商解決”;報警因“不構成立案條件”而被拒絕;求助司法部門,也由于缺乏具體信息而碰壁。(7月3日新華網)
現實中,通過微信轉錯賬的事例并不鮮見。當然,倘若轉錯的數額不大,就算雙方協商無果,受害人也不太心疼;可是,一旦轉錯賬的金額超過了千元,若又無法追討不回,那么,受害人的這個啞巴虧吃得實在窩心。
追回轉錯的資金,這個過程必定不易。騰訊出于保護客戶隱私的要求,不會提供微信用戶的詳細信息,這一點,騰訊的做法并無不妥。想想看,如果有人出于窺視隱私的邪惡心理,故意轉錯帳給對方,再要求騰訊提供微信用戶的詳細信息,豈不是出賣了用戶?微信轉錯帳,若沒有對方詳細的姓名、住址和完整的證據鏈條,構不成立案條件,警方當然有權拒絕出警。同樣的道理,是司法部門也無能為力。
如果非要追究責任,那么,轉賬人要為自己的過錯擔責。畢竟,是自己沒有辨清微信好友的身份信息,進行了錯誤地轉賬。當然,從法律的角度看,對方不歸還轉錯的資金,屬于不當得利,應負返還義務,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墒,因為微信轉賬過于匆忙和馬虎,沒有留存證據,報警走司法途徑,未必能追回錯轉的資金。因此,轉錯賬者往往會陷入求助無門、難以舉證的惡性循環(huán)中。
微信轉賬轉錯人,陷入追討的麻煩,警示我們在相關操作中,一定要謹慎小心。為了避免出行這樣的“手滑”,專家給出了藥方——建立更完善的事后保障機制,給用戶開辟受助機制。比如,支付平臺可參照央行發(fā)布的賬戶分類政策,建立轉賬延時到達機制,給轉賬人“后悔期”;比如,微信轉賬到達時間可按額度大小,默認設定的收款時效,而不應一刀切地默認為“實時到賬”,如此可降低轉錯帳的風險;再比如,在微信轉賬時,支付平臺要手動輸入對方的姓,支付系統自動對比,若不一致,進一步提醒轉賬者,需要重新操作。
按理說,微信用戶轉錯帳,微信支付平臺無過錯。然而,這樣的事一次次上演,影響了用戶對微信轉賬的體驗,微信平臺的信譽受損。從保護用戶權益和呵護自身形象看,微信支付平臺不妨多設幾道防線,F在,專家已經給出了防范措施,微信平臺也可以繼續(xù)集思廣益,找到更多、更有效的防范辦法,為用戶負責,降低“手滑”轉錯帳的概率,減少轉錯帳的麻煩。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