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詩和遠方”,成了現今年輕人的新追求。到底去遠方尋什么呢?當然是在“水泥森林”中已經很難覓到的東西,“古道熱腸”應該算一個。
在大都市里,有些情愫的確淡漠了。“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那份意境與閑適,在高節(jié)奏的現代社會面前,空間已經越來越逼仄!坝颜x”,在當前的話語體系中,也已幾乎難覓蹤影。“千金一諾”“同懷視之”的真摯感情,仿佛只能在久遠的古風里尋找。
如何保持歲月靜好?如何保持情感清冽?如何保持友誼純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其實,不管腳步如何紛沓,不管物質多么富裕,不管身居何等高位,人們都不希望心靈荒蕪,都渴望擁有純真的友誼。俄國詩人普希金說過:“不論是多情詩句,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歡樂,什么都不能代替無比親密的友誼!
怎樣才能找回人與人之間那份真情、讓友誼永駐?真情源于真誠!人們首先應該像守護眼睛一樣自覺地守護心中的真誠。不但要用心去守護,有時候發(fā)生缺漏,還應該盡力去修補?上У氖,很多時候,我們對工作非常盡心,力求達到盡善盡美。可是,對于守護真誠、修補真誠,重視得遠遠不夠……
真誠,其實就是無怨無悔地付出。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一個群體,如果總有一批人,不計得失,樂于吃虧,樂于奉獻,這個群體就人心思上,充滿正能量。反之,如果總有些人只打自己的小算盤,最后肯定是軍心渙散、四分五裂。正如紀伯倫說的:“友誼永遠是一個甜蜜的責任!”
這些年,單位來了不少年輕人,我常給他們一個建議,就是要肯吃虧、吃苦、感恩。在我的邏輯里,成人世界,誰比誰傻多少呢?什么虧都不吃,什么事都不肯讓,什么時候都想壓人一頭,恐怕老天都不答應。樂于吃虧,誰都想和你結伴;真誠待人,誰都想和你交心。
明代有一本奇書叫《了凡四訓》,作者袁了凡在書中論曰:“吾輩處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凡日用間,發(fā)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
袁了凡說的其實也正是這個道理。人立天地間,肯吃虧,肯奉獻,比事事都占便宜要好。
我讀過這么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在一家糧坊當伙計。他精明靈巧:掌柜剛想喝茶,紫砂壺就送到了嘴上;剛想擦汗,毛巾就遞到了手上,而且想要多熱就是多熱的……總之,只要是掌柜想的——哪怕僅僅是剛想的,孩子就把事給辦了。至于對客商的輕重冷熱,掌柜的嘴巴歪歪,事情就刀光水滑地過去了。沒過幾年,掌柜就把所有的業(yè)務托付給這個年輕人。年輕人悟性好極了,計算精當到了極點,糧坊任何的環(huán)節(jié)都被他做到了利益最大化。
學好本事后,年輕人開了一家自己的糧坊。可是糧坊很快倒閉。他又開了鹽坊,不久也倒閉。再開其它的呢,依然倒閉……
他臨死也沒想明白:我明明是一朝一夕都沒吃虧,加起來咋就沒有得到好處呢?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