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畢業(yè)生總量達765萬人,較2014年的727萬人、2015年的749萬人繼續(xù)增加。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起薪高低一直是社會關注熱點。近兩年,“大學生起薪比不上農民工”“起薪一年比一年低”的議論不少。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認為這種比法并不合適。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農民工月均工資剛剛邁過3000元門檻,起薪要更低。如果盯著個案,農民工中的確存在月薪近萬乃至更高的人,但高校畢業(yè)生中更不乏用人單位搶著要、開出幾十萬年薪的事例。(5月25日《人民日報》)
“大學生起薪比不上農民工”“起薪一年比一年低”的論調,顯然是為了凸顯大學生的就業(yè)頹勢——不僅難就業(yè),而且起薪低。而單拎出這句話來看,本身就有失偏頗,這些議論,真的有足夠的數據支撐嗎?之所以有這樣的懷疑,是因為要反駁起來,可謂輕而易舉,正如此次人社部官員所反駁的那樣,無論是從個案還是從整體來講,對大學生起薪的唱衰,“這種比法并不合適”。
其實,不僅是從數據來看,這樣的比法不合適,從這種比法本身來看,也是非常不恰當的。為了凸顯大學生就業(yè)的頹勢,把農民工搬出來,是戴著有色眼鏡在歧視農民工。換句話說,以某個群體為陪襯,來凸顯另一個群體的頹勢,這首先是一種歧視,或者說偏見。
具體到起薪來說,這本身就跟學歷沒有太大的關系,學歷背景的不同,可能會在大范圍決定社會分工的不同,但這并不意味著腦力和體力勞動者,在起薪上存在絕對的差別。在勞動力市場上,它所遵循的始終是供給關系決定下的起薪差別。
如果再去細究,不難發(fā)現(xiàn),關于起薪的爭議背后,其實是關于讀書價值的爭議。只是,將讀書的價值簡單等同于起薪的比較,這本身就十分的荒謬。從讀書的價值來看,它顯然不僅僅是讓一個人獲得一紙學歷,得到一份看似體面的工作。
那么,我們不妨再去深究其背后的問題: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讀書真的沒用了嗎?在知乎上看到過針對此的專門討論,有一個回答我是頗為認可的——讀書是一種思考與認知,它并不能為你帶來直接的財富提升,卻能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實則是知識改變了你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對每一件事的態(tài)度。
當然,這并不是說農民工通過他們的體力勞動,就不能“改變了你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對每一件事的態(tài)度”。無論是讀書,還是長年的體力勞動,都可以在看似“機械的運動”中,實現(xiàn)對世界的認知,只是,與體力勞動相比,讀書對世界的認知,可能會更豐富更遼闊。這恐怕也是為什么我們始終強調讀書的意義,無論你是一個有高學歷的人,還是一個學歷稍低的人,在讀書中,你確實能看見一個特別的世界。
于此而言,在起薪高低上爭來爭去,實在是毫無任何意義,不過,爭議背后所顯現(xiàn)的讀書焦慮,倒是值得重視的,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讀書對一個人意味著什么?如果理解了這些,大概那些起薪爭議,也就完全沒有價值了吧。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