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中午,湖南長沙書院南路一家私人診所內(nèi),一位買菜的老人歇腳時猝死。雖然自知與老人的死亡無關(guān),也有過及時施救、求救,但畢竟在診所內(nèi)出的事,診所老板肖南方已經(jīng)做好了被訛的心理準備。然而,想不到的是,10月23日,逝者家屬來到診所,對診所的救助表示謝意,并送來了一筆感謝金。(10月25日《瀟湘晨報》)
雖是“空穴來風(fēng)”似的恐慌,也難怪診所提心吊膽:倘遇訛人之人,就是雞蛋里也想挑出骨頭來,何況診所似乎也有被訛的“把柄”。盡管法醫(yī)證明老人死于突發(fā)性心臟疾病,但并不代表沒有救治的希望。老人猝死時,恰逢同是醫(yī)生的老板不在,此“脫崗”很可能被視為致老人錯過了“最佳搶救時機”,即使當值護士之急救,也或冠以“救治失當”而受到株連。
我們不妨作此假設(shè),若家屬以此理由索賠,恐診所很難全身而退。而這樣的例子并非沒有:就在附近的招待所,幾年前一女子在所內(nèi)封門燒炭自殺,被家屬索賠數(shù)萬元。因此,就連派出所警官也估計家屬會有異議,讓診所有所準備。而診所老板也自認“有口難辯”,故作好了所謂“人道主義補償”的應(yīng)對之策。
然而,此事的前前后后卻恍如“冰火兩重天”:事發(fā)后,門前每天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當事護士難止恐慌,在家閉門不出;親朋好友紛紛勸其關(guān)門停業(yè)。按照不少人的推論:要么賠錢消災(zāi),要么一走了之,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可以想見,就在似乎“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忽遇深明大義的家屬,不僅不無理取鬧,反而奉上感謝金,診所老板還不三呼“幸運”么?
顯然,當家屬如期而至,向診所致謝時,我們方感到實在有些“杞人憂天”了:雖然不時有媒體爆出些訛人之事,但一一迭加,又有幾何?在我們十億多人的國度,每天免不了會“磕磕碰碰”,其中當然會有“路怒族”,但更多卻是“相視一笑”。譬如,這位逝者的家屬,就是絕大多數(shù)中的一員。只是,隨著一些負面新聞不斷被聚焦、被放大,諸如扶老被訛、醫(yī)生被打等情節(jié)才那么讓人望而生畏。這不,長沙這家診所,就因買菜老人碰巧在此歇腳時猝死,而足足擔(dān)驚受怕了半個多月,直到家屬現(xiàn)身感謝,才定下心來。
當然,類似訛人這樣的極端事例并非沒有,雖幾率不大,然對社會構(gòu)建的誠信體系卻是一種摧毀:譬如,診所接待老人歇腳,并賜之以座,猝發(fā)急癥時,及時施以援手。如此仁者,若還遭訛詐,會讓多少人寒心?長此以往,人與人之間失去的信任,又到哪里去找尋?
但問題的另一面是,網(wǎng)絡(luò)對訛人現(xiàn)象的過度放大,無疑加深了人們的恐懼感。譬如,即便家屬并未訛詐診所,但按照一些人的觀點:這次有幸遇見了“善者”,倘是“惡人”呢?這樣的“幸運”,還有下一次么?因而,哪怕結(jié)局如此“幸運”,在他們心中,依然是憂患之心日重。而這種恐懼感在人群中的傳染及流行,既往往讓人們的判斷失去“準星”,形成“恐懼效應(yīng)”,更會因此助長訛詐之人的氣焰,實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因此,對于社會殘存的訛詐現(xiàn)象,既不能一概否認,也不能一味放大。同理,我們的新聞媒介,在鞭撻訛人現(xiàn)象的同時,更要弘揚那些隨處可見的愛心善舉。如此,方能聚集起社會的正能量,從而擠壓丑惡現(xiàn)象的生存空間。那么,如診所未被訛之事,還會只是“幸運”么?
(責(zé)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