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大三學生孟瑞鵬,因一次跳水救人,鮮活的生命戛然而止。而從事發(fā)到風云突變,到峰回路轉(zhuǎn),到塵埃落定,在他身后發(fā)生的紅與黑,榮與辱,是與非,恰如一出荒誕劇。(3月3日《大河報》)
因一次跳水救人,鮮活的生命戛然而止,確實令人惋惜。如果說遲到的公道和尊嚴是對英雄的慰藉,那么,在他身后發(fā)生的紅與黑,榮與辱,是與非,卻是讓公眾怎么也接受不了的。英雄的尊嚴豈能“遲到”?
兩個孩子的生命與擔責孰輕孰重已然十分清楚,是什么原因讓被救者母親盧某昧著良心選擇了“以怨報德”?
當然,一旦承認孟瑞鵬是為救自己的孩子而死,可能要背負巨大的感情“債”,也可能因此而背上無法償還的“經(jīng)濟包袱”,讓她有所擔心。從另一方面講,也可能是法律對被救助者應該承擔什么的責任不明朗造成的。
孟子認為人生而具有避禍之心,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但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他強調(diào):“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泵先瘗i面對生死,選擇了“舍生取義”,既然被救兩孩子的母親死亦我所惡,為何不能選擇“以德報德”,而是選擇了怕賠錢而讓小孩撒謊?
說真的,只有被救者母親盧某的“死不承認”,還真的構不成一出荒誕劇。三天時間里,各種角色的粉墨登場才令人深思。從目擊者孤證不立,和其他目擊者的人間蒸發(fā),到一位盧姓目擊者出面作證,到第二天一大早,該證人為“酒后亂言”;再到派出所拒絕記者任何提問,得出孟瑞鵬是意外落水的“定論”;再到新的目擊者劉女士勇敢地站了出來,被救者母親盧某,終于頂不住壓力說出了實情。這期間有關部門究竟做了什么,這份“遲到”的公道和尊嚴真的很是耐人尋味。
人心不古已然,世態(tài)炎涼也久矣。是故先有冷血之人,后有冷漠之社會;先有彭宇案在先,后有“扶不起的老太”;先有一家三口,面對營救自己被河水吞噬的鄧錦杰“關我屁事”的飄然而去,才有了“傷不起”的喟嘆。
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創(chuàng)建一個民風樸實和諧的社會是我們的共同愿望,不僅需要每個人在做,更需要政府不懈的努力,而這個努力,不僅需要對正能量的弘揚,更需要對英雄的尊重與扶持。如果說這份遲到的公道和尊嚴是對英雄的慰藉,但他身后發(fā)生的紅與黑,榮與辱,是與非的荒誕劇,卻值得我們深思:社會需要正能量,更需要以德報德。換句話說,英雄的尊嚴不能遲到。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