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青團改革中,團中央將深化“8+4”常態(tài)化下沉基層工作機制,每年50%的機關干部要到區(qū)縣團委工作4個月;將深化“4+1”向基層服務對象報到工作機制,在崗干部每周要到基層單位工作1天;將深化“1+100”直接聯(lián)系青年制度,每名專職、掛職團干部經常性聯(lián)系、服務、引導100名左右不同領域團員青年。這必將全面開創(chuàng)共青團 “到青年中去”的工作新局面。
共青團是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長期以來發(fā)揮著黨和政府聯(lián)系青年的橋梁紐帶作用。新的歷史時期,青年的聚集、分布、聯(lián)系、溝通方式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共青團組織對青年的組織覆蓋、工作手臂、聯(lián)系渠道等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因此,共青團通過改革,堅定、全面、深入地到青年中去,就成為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的必然選擇,成為與青年保持血肉聯(lián)系的重要舉措,成為破解服務青年“最后一公里”難題的關鍵一招,也成為團干部踐行群眾路線、轉變工作作風的內在需要。
到青年中去,更加主動地動員引導青年。首要任務就是要讓黨的科學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廣大青年群眾中入耳入心、付諸實踐。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各個歷史時期,黨員干部到青年工人、青年農民等群體中宣傳黨的革命主張、講解黨的政策,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靠的就是發(fā)動引導青年群眾。當前,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要凝聚廣大青年的共識,激發(fā)青年中蘊藏的強大創(chuàng)新潛能和創(chuàng)造活力。
團干部只有撲下身子、扎下根子,與青年零距離接觸,心相連、同呼吸、共勞動,才能真正引著青年走、帶著青年干。
到青年中去,更加密切地聯(lián)系凝聚青年。聯(lián)系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青年群眾是我們的工作對象、發(fā)展根基、力量源泉。因此,把握團的根本性問題,把握青年的時代脈搏,就要努力做到青年在哪里,團組織就建在哪里,團的工作陣地就延伸到哪里!版I對鍵不如面對面”。到青年中去,與廣大普通青年建立直接聯(lián)系,面對面與青年交流,傾聽青年呼聲,了解青年愿望,為黨政領導掌握青年工作動態(tài)暢通渠道。到青年中去,健全聯(lián)系青年的長效機制,堅持以青年為本、讓青年當主角,凝聚起青春夢想、青春奮斗、青春力量。只有這樣,才能把共青團的根更深更廣地扎在廣大青年之中,從而獲得源源不斷的發(fā)展動力。
到青年中去,更加有效地服務幫助青年。服務青年既要科學的頂層設計,也要有效的基層實踐;既要始于青年需求,又要終于青年滿意。當今時代,青年在教育、婚戀、就業(yè)、社會融入等方面有十分具體多樣的需求。只有進萬家門,訪萬家情,結萬家親,才能真正了解青年的真實需求,成為青年的知心人,提供實實在在的關心和幫助。通過走進青年、扎根基層,著力打造“青年之家”線下綜合服務平臺,有效地構建“共青團+”工作體系,讓共青團成為廣大青年需要時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對于共青團能力薄弱的領域,要運用社會化、市場化、項目化等方式,整合方方面面的社會資源,凝聚各種社會力量,為青年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到青年中去,更加切實地改進工作作風。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也是群團組織在黨的領導下開展群團工作的看家本領。共青團肩負著為黨聯(lián)系青年群眾、把黨的意志和主張轉化為青年群眾行動自覺的光榮使命和重要任務,團干部自然要走到青年群眾一線,與之風雨同舟、甘苦與共。到青年中去,既是團干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政治要求,又是落實從嚴治團的重要舉措,也應內化為新時期開展工作的思維方式和行動自覺。既要“走得出”,趁著改革東風擺脫文山會海、走出高樓大院;又要“沉得住”,做知青年、懂青年、愛青年的青年之友;還要“干得好”,用真感情收獲真友誼,用真才干贏得真成績。
在當前新的歷史時期,黨和國家尤其需要凝聚青年力量,激發(fā)青年活力,團結青年奮斗。共青團使命光榮,責無旁貸。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到青年中去,共青團一定能夠煥發(fā)新的青春,創(chuàng)造新的成績!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