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查查,貨比三家”,互聯(lián)網時代,這已經成為一種消費習慣。而“亂花漸欲迷人眼”,金錢角逐的“十大品牌”,人為操控的“暢銷熱榜”,花錢運作的“銷售排行”……網絡收費信息泛濫,令人真假莫辨,不僅讓消費者無所適從,更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一些所謂的“品牌榜”“暢銷榜”“信譽榜”,已淪為變相撈錢的工具,編織出一個個“消費陷阱”。(5月19日《人民日報》)
自從互聯(lián)網深入人們的生活并形成一種亞文化后,面對琳瑯滿目的品牌,消費者總想通過“網絡排行榜”為自己的決定提供科學依據,卻不曾想這“網絡排行榜”里也是一個江湖,藏著不可告人的貓膩,品牌排名、暢銷熱榜、銷售排行都有金錢比拼、人為操控的文武斗,還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
“品牌榜”是收錢發(fā)證、合作優(yōu)先的山寨貨,“暢銷榜”里藏著花錢打榜、刷榜上位的高水分,“信譽榜”則是職業(yè)刷單、數據造假的水軍所為,這些金榜題名的狀元、榜眼們原來都是一個一個的“消費陷阱”。正因為消費者有這樣的需求,商家在利益的驅動之下,一心只想“抄近道”,走上你刷我也刷、靠錢刷榜、打榜的惡性循壞不歸路,讓本應代表權威、口碑、性價比的排行榜成為了虛假的代名詞,不禁讓人感嘆,是該降降虛火、擠擠水分了。
誠然,排行榜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如果真的“行得端走得正”,對消費者的購物取舍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如果坐視不管,最終只會引發(fā)消費信任體系崩塌。面對這些網絡排行榜里的虛假水分,僅僅靠消費者練就火眼金睛看穿商家的“騙局”,恐怕其道行和功力達不到如此高火候,唯有寄托執(zhí)法部門和監(jiān)管部門,對虛假行為絕不輕易放過,才能避免“中招”。同時,互聯(lián)網平臺也應承擔好社會責任,制定嚴明科學的排名準入門檻,履行好核對把關責任,別讓網絡成為某些不良機構的營銷工具。
正所謂猛藥去疴、重點治亂。網絡排行榜里的真假較量必定是一場持久戰(zhàn),只有把脈問診,開方抓藥,共同推進網絡空間生態(tài)文明建設,才能讓消費者在互聯(lián)網的世界里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