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男子劉永偉的右腎失蹤調查報告出來了。根據5月11日中國新聞網的報道:綜合第三方檢查結果和專家組意見,劉永偉術后右腎存在,目前呈現(xiàn)為外傷性移位、變形、萎縮。隨著劇情的反轉,前一段時間傳得沸沸揚揚的手術過后右腎神秘失蹤的報道,被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這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熱點新聞事實反轉。安徽利辛女子因“見義勇為救小女孩”被惡犬咬成重傷,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生孟瑞鵬因跳湖施救溺亡,上海女子嫌棄江西鄉(xiāng)下男友家飯菜要分手招致網絡罵聲一片,這些或真或假,或故意炒作或報道失實的新聞,曾經賺足了人們的眼球,但是反轉之后的結果卻讓人覺得骨鯁在喉。
網絡時代給新聞的傳播帶來的極大的便利,也裹挾了以偏概全的可能。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讓人們往往以刻板化的社會印象來提前判斷事件主體的是非對錯,看到老人跌倒的新聞就覺得是“碰瓷”,看到城管就覺得是“暴力執(zhí)法”,在缺乏獨立思考精神的輿論場里,符號標簽式傳播會被很多人采用,往往得出片面的判斷結果。
個體的認識有偏差是正,F(xiàn)象,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立思考和做出判斷的能力和權利。但是新聞媒體不一樣,作為信息傳播的一方,新聞媒體與記者都應該站在中立的角度來報道事實真相,要做真相的“搬運工”而不是單純?yōu)榱颂岣唿c擊率、吸睛度而做新聞的“加工員”。很多新聞事件在剛剛發(fā)生的時候,真相并不會一下子全部呈現(xiàn)出來,這時候當事人的態(tài)度往往會引導大眾輿論的導向,影響人們的判斷,這就需要媒體不斷挖掘和官方的調查,不被事件當事人或者社會大眾的輿論期望所“綁架”,呈現(xiàn)出清晰的事實真相。
作為社會人的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事,都會有不同的訴求,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社會新聞事件的當事人。但是,成為新聞當事人甚至成為熱點新聞當事人,并不意味著可以占據輿論的主導,并不意味著可以以媒體之力作為解決問題最有利的“尖銳之矛”,任何人都沒有權利用社會公眾的輿論之力去抹黑甚至攻擊另外的人或群體。新聞媒體給了我們反映問題的途徑,但是它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要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讓自己的訴求湮沒在萬千輿論之中,最好的方法還是尋找解決問題的相關部門,求助于法律,求助于政府部門。
在“觀點的自由市場”上,彌爾頓所描繪的“觀點的自我修正”總是姍姍來遲。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事實真相的探求者,保持公正公平之心,希望每一次新聞反轉都能夠引起更多的思考,從而修正我們社會輿論和媒體導向,開啟事實真相傳播的征途,引發(fā)人們的思考。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