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近日國內外交研究界最有爭議的事件,恐怕當屬中國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前院長吳建民大使同《環(huán)球時報》主編胡錫進之間關于中國外交和媒體報道之間關系的辯論了。一位是中國外交界資深外交官,另一位則是媒體行業(yè)出色的媒體人。兩人的隔空辯論,不僅讓不少感興趣者有了茶余飯后的談資,也讓中國外交內部的“鷹牌”和“鴿派”標簽分外扎眼。
作為一個學界的晚輩,筆者來評論此次論戰(zhàn),其實內心深處頗感“高處不勝寒”。吳大使是筆者心中的老前輩,相較于“大使”,筆者更愿意以“吳院長”代稱,因為吳建民大使卸任后曾經擔任過外交學院的院長,而筆者在外交學院求學之時曾經上過的其講授的“外交案例”課程,精彩非凡,受益頗多,深感老一輩外交家和外交一線人員的不易;吳院長為人謙和,平易近人,沒有高高在上的官僚架子,也讓自己對于吳院長更加尊敬。
對于胡錫進主編,其實更多的印象來自于其主編的《環(huán)球時報》。筆者出生于一個三線小城市,相信和筆者一樣的80后90后,在學生時代都將《環(huán)球時報》作為自己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不同于某些死板教條的說教式媒體,《環(huán)球時報》將新鮮的新聞內容和獨特的分析觀點帶給廣大讀者,讓人們能夠透過閱讀了解世界,認知自己。
此次辯論,緣起于吳院長日前在外交學院的一次演講,吳院長批評《環(huán)球時報》經?l(fā)極端文章,總編輯胡錫進搞不清楚狀況。胡錫進隨后發(fā)表回應,認為吳建民是典型鴿派,并讓他想起了受了委屈還總想息事寧人的駐外大使。兩人之間的觀點碰撞,引發(fā)了廣泛的關注。
其實如果我們翻看兩人的辯論,會發(fā)現(xiàn)兩人之間的觀點似乎都有道理。吳院長說的對,“現(xiàn)在的世界,是一個大反思的時代”,“今天的中國,要消除封閉的慣性”,“凡是我們正確地認識了世界,就有大發(fā)展;凡是錯誤地認識了世界,就要倒大霉”,“中國現(xiàn)在這個勢頭,鴉片戰(zhàn)爭以來是第一次,這個勢頭喪失了,再要找回來,也未必找得回來”。吳院長能夠說出如此尖銳的觀點,其實是要冒很大風險的,但是直言不諱,也可以看出吳院長為人的真誠與坦率。
與之相比,胡錫進主編說的也對,“媒體永遠會比外交‘鷹’一些,全世界都這樣,西方善用這一點”,“每個人的認識都有局限,不同人的更多視角加在一起,才會帶來認識的豐富、全面和準確”。相較于吳院長的批評,胡主編的意見也十分中肯,只不過最后胡主編用了一個略有批評意味的類比,才讓這次觀點的碰撞略有了一些火藥味兒。
此次事件之后,網上的評論鋪天蓋地,大家也更是將其他的一些學者牽扯其中,以“鴿派”和“鷹牌”讓一些原本處之事外的學者紛紛“躺槍”。不過分析來分析去,辯論來辯論去,仍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法達成共識。
一方面,吳院長的觀點是對的。吳院長的觀點是站在外交使館的層面,即在外國的官方代表之上,原意應當是認為一些較為偏激的言論影響了中國在外界的形象,使得外界對于中國的認知產生了偏差。這是很正常的,畢竟中國的各種言論尤其是影響力較大的言論將會影響到中國駐外使館的工作,有時候會給外交一線人員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干擾外交工作。所以吳院長作為一個資深外交官和外交一線的資深專家,對于這種感受恐怕是感同身受,在外交學院的講話中透露出來,也是情有可原,更顯示出吳院長對于中國外交事業(yè)的拳拳之心。
另一方面,胡主編的觀點也是對的。作為國內有影響力的媒體,《環(huán)球時報》雖然有“官方背景”,但是在當前中國國內時政類報刊雜志蜂擁如潮的背景下,如何在政治正確的前提下能夠抓住“市場”才是媒體從業(yè)人需要考慮的問題。媒體不同于政策或者研究,更多的關注的是“熱點”,因此往往會與政策一線實施者之間產生具體問題認知上的偏差。其實在一個成熟的現(xiàn)代國家中,媒體作為一個整體,多樣性來獲得生存是不可避免的。各種信息交融貫通,才讓社會豐富多彩。當然,《環(huán)球時報》的某些文章確實會比較激進,但是作為一個媒體平臺,多樣化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必須的。
其實說來說去,吳院長和胡編輯之間的辯論,原本并不在一個相同的平臺之上。吳院長的批評來自于一個一線外交官對于國內某些言論影響后的批評,而胡主編則更多的站在媒體人的角度闡述媒體多樣性原則。一個是資深一線外交家,另一個則是出眾的媒體領軍人物,兩人的辯論,從一開始就沒有在一個平面上,所以旁人評論引申開來,往往越引越亂,最后似乎無休無止,沒有終結。所以無論是吳院長還是胡主編,兩人的相互辯論恐怕都沒有旁人引申的那么深刻。
其實吳院長和胡主編之間的辯論,代表了國人對于中國外交轉型與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之間的平衡與協(xié)調的關切。一個變動的中國,這樣的辯論是需要的,說明中國人關注世界的發(fā)展,關注國家的未來。無論是國內有些時候談及外交機構“補鈣”,還是使館人員談及待遇低條件苦困難多,都應當相互理解,慢慢來,外交的中國夢終究會到來。
(王晉,海法大學政治學院國際關系系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