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吉林市民發(fā)現(xiàn)位于吉林市吉林大街與濱江中路交匯處的路口處增添了30多個形似“油麥菜”的綠色塑料假花盆景花卉,吸引了過往市民的目光。有市民戲稱:“弄了這么多盆的塑料假花,看起來還真像油麥菜,可就是吃不到啊,感覺真是有點浪費了”。3月16日中國新聞網(wǎng))
對于假的東西,人們自然是關注的,每個人都怕哪天假的東西把自己給欺騙了。而對于政府作假的新聞,更是能提起大眾的興趣,挑起大眾的口水。這不,前幾天浙江紹興墳墓綠化搞假的新聞才過去不久,一則標題為“吉林街頭安插‘油麥菜’假花搞綠化”的新聞再一次引起了關注。不得不說,報道這篇新聞的記者可謂精準的抓住了公眾的新聞敏感點,該條新聞的點擊量和轉(zhuǎn)發(fā)量也在短時間內(nèi)蹭蹭地往上長。但是報道這條新聞的記者同志似乎忘了一點,新聞報道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則就是新聞的真實性原則,這是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改變的底線。而這條新聞為了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很多重要事實都被記者選擇性無視了。
這條新聞,在兩個原則性問題上根本就沒有寫清楚,那就是這些假花的作用是什么,這些假花是誰放置的?從新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些假花的作用是綠化。而關于這些假花是誰放置的,新聞中并沒有提及。既然你不說,那么讀者只有自行猜測了,如果是用來做城市綠化的,讀者就很容易把這事兒和是當?shù)鼐G化部門扯上關系,而實際效果也是這樣,許多網(wǎng)友在看到這條新聞后首先就把當?shù)卣爸S奚落了一遍。但在一天后央廣網(wǎng)的報道中我們得知“假花盆景不是當?shù)氐木G化部門擺放上去的,可能是附近的企業(yè)為了營造開業(yè)氛圍的個人行為”。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大家爭論了半天的綠化部門街頭放置假花綠化到底合不合理的問題到頭來就是個偽命題,這事兒根本就和綠化部門沒關系。那么問題就來了,記者要核實一下假花是誰所放,放在那里作何用途很困難嗎?其實不然,央廣網(wǎng)的后續(xù)報道告訴我們,記者只要愿意,很快就能弄清楚這些假花到底是何人所放,作何用途。既然不難,那么記者為什么不在新聞里面說清楚呢?仔細一想,如果記者把事情說清楚了,新聞的標題可能就變成這樣了——“吉林企業(yè)街頭放置假花營造開業(yè)氣氛”。如果是這樣的新聞,絕對是提不起讀者的興趣的,別說噌噌往上長的點擊量和轉(zhuǎn)發(fā)量了,就連能不能當作一條新聞發(fā)出來都是個問題。這樣一想或許就能明白記者為何對一些事實選擇性無視了。
只要對新聞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新聞有5W,即when(何時)、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何因)、who(何人)。這是一條新聞中不可缺少的5個方面,也是對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如果一條新聞五要素不完整,就會對讀者產(chǎn)生誤導。而這條新聞,在為什么放假花的“why”上是錯誤的,在假花是誰放置的“who”上是缺失的。如此明顯的錯誤,作為一位專業(yè)記者,是不可能發(fā)現(xiàn)不了的。錯誤如此明顯,記者還要把新聞發(fā)出來,筆者不禁要對這位寫出“假花綠化”的記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產(chǎn)生巨大的疑問。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