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懷遠縣古城鄉(xiāng)廟荒村,上千名村民都姓“■”(音同“池”),因為這個字在電腦上打不出來,廟荒村有個“習俗”,都是妻子掌管家里財產,銀行卡、房產證什么的都歸到女人名下。這個怪姓本應寫作“鉏”,近千村民集體要求改字,據(jù)推測鉏姓為春秋時忠臣鉏麋之后。(6月7日《安徽商報》)
法律規(guī)定,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是決定、使用、變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種人格權利。事實上,“鉏”姓源遠流長,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其后裔一直沿用此姓。由于漢字簡化,“鉏”姓無端消弭。如果說此前屬于歷史遺留問題,也可以人工手寫代替的話,在電腦、網絡普及的今天,在沒有身份證寸步難行的信息化年代,還以電腦打不出為借口,讓老百姓的姓名出現(xiàn)長久空白,是對民眾姓名權和法定利益的侵害。
其實,怪姓打不出就留白的不僅是“鉏”字,類似新聞屢見報端,圍觀者常常覺得好奇而一笑了之,殊不知當事人的心頭之痛:就拿廟荒村“妻子獨攬大權”的“習俗”來說,夫妻和睦尚且無事,一旦離婚,其財產分割等都是難題,況且那些沒有結婚的年輕人沒有自己的完整姓名,沒有自己的身份證、銀行卡,如何安居樂業(yè)、行走天下?而據(jù)報道,僅懷遠縣就有此姓2000人左右,而蚌埠、蒙城、嘉興等集中聚居地人數(shù)更多,而像這樣被留白的姓氏,全國人數(shù)到底幾何?
公民姓名“留白”,緣于責任“空檔”。倘若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貫徹到位,面對老百姓的急切呼聲,面對電腦打不出的諸多姓氏漢字,辦法總該比“困難”多:一者要從根本上重視民眾的困難,不以人少、位低而棄之不顧,也不以“電腦原因”來相互推諉;二者可以及時更新漢字姓名字庫,及時補上一些公民的姓名“空白”;三者疏通民意通道,關注民情,維護民生權益,真正做到為民著想,為民解困。舉一反三,一個字尚且如此,其他問題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