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貴州省凱里市龍場鎮(zhèn)老山村山溝里發(fā)現(xiàn)一所廢棄希望小學,現(xiàn)在已變成了一個垃圾回收站。據(jù)學校碑文記載:該希望小學由香港靈泉慈善基金會捐款20萬元、凱里市政府匹配15萬元援建,于2008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當?shù)卮迕窠榻B,2008年,學校剛使用不久就突然關(guān)門,變成養(yǎng)雞場,后來又變成了垃圾回收站。(2月21日《新京報》)
不用去問“元芳”,哪怕腦子再是愚鈍之人,當看到一所希望小學建成4年后,便被廢棄為垃圾回收站,也能迅即想到“此事必有蹊蹺”。那么,“蹊蹺”的真相何在?短短的報載消息雖未披露更多詳情,倒是網(wǎng)上突然增多的IP地址顯示為“貴州凱里”的網(wǎng)友跟帖,“實話實說”地前來解疑釋惑:2010年啟動修建凱里至余慶的高速公路,我校的師生于同年9月全部分流到別的學校。
或許是生怕遭到“不明真相”網(wǎng)友的集體“拍磚”,“貴州凱里”的跟帖網(wǎng)友不忘“友情提示”:(只是想讓)讓大家了解一下,少點誤解!然而,正所謂“你不解釋倒還好,一解釋我反而更糊涂了”——敢情這嶄新的“希望小學”,并非乃4年后才被廢棄,而是僅僅只用了2年,就完成了它的“希望使命”。如果這也是當?shù)赜嘘P(guān)部門所擔心的“誤解”,那“正解”又是什么呢?
對不起了,就算是我的“誤解”吧——花了香港愛心人士滿懷熱忱、深寄愿望贈予的20萬元善款,原本可解決周邊5個村寨200余名適齡兒童的就近上學,結(jié)果卻因著某些“公仆”朝令夕改的“短命規(guī)劃”,為了給新建的高速公路讓道,只好繼續(xù)委屈可憐的孩子們多練“腳功”、“就遠”上學了。如此令人痛惜的助建“希望小學”結(jié)局,試問給捐款者、給曾經(jīng)歡天喜地的孩子們,難道僅僅表示一下“大局為重”就夠了么?或許,有沒有滿含歉意地“表示”過,可能也是一個問號。
“希望小學垃圾站”將能回收何種希望?恐怕不太可能是愛心捐款者的情緒穩(wěn)定、充分理解,或者這次選址不慎,下回再信心百倍地送錢重建;同樣,也不可能讓“分流上學”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家長,感謝規(guī)劃決策者的“優(yōu)質(zhì)善后”,沒使娃兒們無學可上。倒是網(wǎng)上的說法顯得直來直去、不留情面:像這樣希望小學變身“高檔養(yǎng)雞場”和“豪華垃圾站”的敗家行為,想提振公眾的捐款熱情幾無可能,最有望“回收”來的,大約只會是一種叫做“寒心”的東西了!
希望小學不該是“崽花爺錢不心疼”,更不能是建了之后就跟捐助者“錢情兩清”、毫不相干了。而且,越是冠著“希望”名義的慈善愛心項目,越是要對“規(guī)劃不當”或“質(zhì)量不!钡痊F(xiàn)象予以嚴肅批評和處理。否則的話,成為“垃圾回收站”的雖只個別希望小學,而它傷害的,卻會是“無窮多”的公益助學善心。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