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這是李大釗在《晨鐘報》創(chuàng)刊號上寫下的話。人之偉大,正在于能夠省悟人生價值與意義,時常審視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
覺醒之意識,鑄就無悔之青春。青年馬克思臨近畢業(yè)、謀劃前途時,決心選擇“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后來,即使陷于沒錢買面包的境地,他也未曾背棄誓言!澳昙o輕輕就干大事、年紀輕輕就丟性命”的戰(zhàn)爭年代,青年賀龍拋棄高官厚祿、青年彭湃舍棄“烏鴉都飛不過”的萬貫田產(chǎn),皆因“主義”而義無反顧。有了精神的覺醒,一個人就不難做到處優(yōu)而不養(yǎng)尊,受挫而不短志,就能夠從高尚工作中收獲快樂,在舍我其誰中成就大寫人生。
然而,“覺醒”并不會自動到來。對青年人而言,倘若在應(yīng)該覺醒的年紀沒有覺醒,就難免遭遇內(nèi)心的“苦悶”。今天,社會競爭激烈、生活成本高企,一些青年人,或是被房子、車子、票子等壓得喘不過氣來,常感喟人生與夢想之間的“斷層”;或是被富足生活、安定環(huán)境麻醉了精神,變得滿足現(xiàn)狀、安于享樂、不思進。换蚴潜弧笆б馊说睦悟}話、悲觀者的厭世談、諷刺家的夸張語”干擾,消解了奮斗的意志、向上的勁頭。青春并非完全由年齡來界定,如果思想守舊、精神困頓、心靈迷失,即便年紀輕輕,也可能暮氣沉沉。倘如此,又怎能燃旺生命之火,成就不凡人生?
一個人的青春是平庸無奇還是璀璨奪目,“覺醒”堪稱關(guān)鍵變量。覺醒了的青年,就如魯迅所說,“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即使處于痛苦、困厄之中,也能潛心積蓄站起來的力量。反之,如果“立在人生的旁邊”迷迷糊糊、蹉跎度日,難免會虛擲稍縱即逝的青春韶華,最終遺憾一生。不覺醒,不僅難以成就“人生之春、人生之華”,更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青春。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身邊從不缺乏向青春致敬的青年。在“鳥比人多”的孤獨小島上,青年突擊隊隊員奮戰(zhàn)在海事工作一線,時刻準備戰(zhàn)風斗浪、搶險救援,他們沒有一絲怨言;在邊陲的“生死路”上,邊防連官兵守衛(wèi)在祖國邊境線,常年穿越冰河和雪山進行巡邏,他們笑對萬險千難;在災(zāi)情緊急的火場中,消防戰(zhàn)士向著最危險的地方探索,用背影完成一次次“最美的逆行”,他們總是奮不顧身……是青年,就理當如此:少一些望洋興嘆的徒勞,多一些直掛云帆的勇氣;少一些“關(guān)我何事”的冷漠,多一些“匹夫有責”的擔當。真正把“為什么而活”想明白、想透徹,青年才能奏出雄壯、優(yōu)美、高亢的青春之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lǐng)、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睍r間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坐標上謀劃人生、創(chuàng)造歷史。以“不可一日無覺醒”警策自己,肩負新使命、踏上新征程,青年一代必將在偉大的時代贏得更加出彩的人生。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