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華裔美國電影攝影師黃宗沾1955年憑《玫瑰文身》獲奧斯卡最佳黑白片攝影獎,1988年《末代皇帝》獲得第6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九項大獎,2001年李安《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等四個獎項之后,中國電影界就一直有“中國電影離奧斯卡有多遠”的輿論。可以說,“奧斯卡”與中國電影是一種長期存在且歷久彌新的奇特的共生關系。(6月14日《中國文化報》)
奧斯卡金像獎既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媒體獎項,也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獎項。很多電影人都把能獲得奧斯卡獎看成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并為之不懈奮斗。的確,能獲得奧斯卡獎不僅是一種榮耀,更代表著一種實力、一種成就。但是對于中國電影來講,奧斯卡并不是我們努力的終極目標,讓中國電影更具有中國特色,能夠彰顯我們的文化自信,這才是值得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中國電影要堅定文化自信。一些電影人之所以將奧斯卡看的很重要,的確具有功利主義心態(tài),而實際上這是對中華文化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xiàn)。中國電影的發(fā)展成就如何,并不取決于有多少作品獲得了奧斯卡獎,而是要看我們自己拍出來的電影觀眾愛不愛看,能否將中國故事講得更深入、更透徹、更精彩。所以,電影人應該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用真情實感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中國電影要有中國特色。我們對奧斯卡的認識,也就是近些年來的事。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電影與外界的聯(lián)系并不多,但是卻有不少電影,既獲得了國內(nèi)觀眾的認可,也斬獲了一些世界性獎項。原因就在于,這些影片傳遞出了深深的民族情感,具有濃濃的中國特色。所以,中國電影的發(fā)展,不能只是為迎合西方人的口味而失去了中國特色,要知道,越是民族的東西越能得到世界認可。
中國電影要在追求品質(zhì)上多下功夫。近些年,隨著電影市場開放,不少進口影片在市場上占據(jù)了一定份額。而為了適應這種競爭形勢,不少國產(chǎn)電影被商業(yè)綁架,喜歡用大手筆、大制作、大投入、大明星來吸引眼球,卻忽略了用工匠精神來細細打磨影片質(zhì)量,結(jié)果導致不少影片上座好但口碑差,這樣的影片有如何有實力去競爭奧斯卡獎?所以,繁榮中國電影,首先要在追求品質(zhì)上多下功夫,不能將電影當成逐利的工具。
其實,奧斯卡也只是一個美國國內(nèi)獎,并不是一個國際獎項,只是在世界上有些影響力罷了。所以,對于中國電影來講,能獲得奧斯卡獎當然更好,而與其失之交臂也沒啥大不了,因為獲得奧斯卡獎并不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唯一通行證。中國電影是中華文化的一面旗幟,不必為了拿奧斯卡大獎而犧牲自我、丟掉本真,只要我們的電影能充滿民族情感、傳遞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就行,中國電影別只為奧斯卡奮斗。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