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8歲的劉明輝與6歲的妹妹跟著爺爺奶奶在江西瑞金農村老家生活。國慶節(jié)學校放假,兄妹倆就跟著爺爺奶奶到集貿會上賣小吃和餛飩,奶奶說:孩子從小就特別懂事,不上學時就跟著我們老兩口幫忙,如今孩子每天能熟練的包上萬個餛飩。(10月7日《京華時報》)
本應該是快樂玩耍的年齡,卻因家境貧寒,小小年紀就承擔起本不應該由他承擔的體力勞動,這就是活生生的留守兒童生活現(xiàn)狀。他的一言一行,我們既沒有聽他的怨言,也沒有看到他怨狀,而是看到了他認真勞動的樣子,聽到了他能把活干完的自滿。8歲留守娃一天包上萬個餛飩,這讓人想起到“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那一句非常著名的“戲言”,是多么如實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我們常說“什么都從娃娃抓起”,留守兒童從小承擔起家庭中的體力勞動,是中國社會底層勞動者家庭不需要格外注意和培養(yǎng)的。那些孩子滿眼看到了是家長整天忙不過來的樣子,自己在父輩言傳身教之下,很容易就掌握了勞動技能,不是他們天生喜歡干體力活,而是生活的重擔無形之中也壓到了他們身上使然,逼得他們不得不“伸一把”手來幫助辛苦勞作的父輩。
窮人的孩子早早地就知道了父輩勞作的艱辛,也知道了一分一毛是一個汗珠摔到地成八瓣換來的,更知道沒有錢上不了學,吃不飽飯、享受不到應當享受的童趣,而這一切早以在他們心底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而社會階層的分化,貧富差距的拉大,決定了一批人必須在他們小小年紀時就必須用自己幼稚的身軀來承擔起一份難以承受之責任,盡管他們尚未知道其中的道理,或許有人會說,苦難是一筆不菲的財富,但也許今后的苦難會伴隨著他們一生。
看一看那些奔波于城市之間農民工的身影,再看一看8歲留守娃一天包上萬個餛飩,社會最底層勞動者代際傳承的除了終日辛苦勞作的樣子之外,他們的社會地位還會因為他們的勤勞肯干而出現(xiàn)轉機嗎?在社會資源分配本來就不公平的氛圍內,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并不是主觀上的意愿,而是客觀造成的,對此,他們的奮斗和努力,絕大多數(shù)并不是來源于主觀上的認識高度,只是一種求生的本能,而出身的束縛很難改變他們今后的人生。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悲觀。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