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9.6%的受訪者會頻繁接觸網絡用語,66.9%的受訪者平時會使用。57.5%的受訪者認為網絡語言是互聯(lián)網時代的必然產物,62.1%的受訪者建議將有意義和創(chuàng)意的詞匯收進詞典,60.7%的受訪者則認為要加強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引導,51.0%的受訪者建議注重引導網絡語言文明發(fā)展,33.9%的受訪者認為應回歸對漢語言的敬畏。(7月19日《中國青年報》)
隨著近年來我國網絡普及率的提高,作為現(xiàn)代語言的時尚前沿,網絡語言正在成長為一種新的語言模式,很多詞語在網絡空間內被賦予了全新的意涵,比如:“我暈”“潛水”“樓主”等。網絡語言呈現(xiàn)出來的生命力與時代的變遷、文化的交匯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對此,我們理應抱著與時俱進的寬容態(tài)度去接納。但是,也正因為詞匯關涉到文化與時代的代言問題,新詞入典絕非小事,所以,除了堅持包容原則之外,在網絡詞匯的選入上,我們還需慎重,還需做到取舍有道。
通過問卷網來做關于網絡用語的調查是有失妥當的。中國網民規(guī)模基數雖然龐大,但卻并不能夠反映全民意志。樣本選取上的偏失造成了調查結果的失穩(wěn),因而,也就不好以此作為憑證來考究當今社會對于網絡用詞的接受程度。雖然,目前也有網絡用詞向現(xiàn)實生活“輸出”的個例存在,如:給力、點贊等,但卻并沒有形成氣候,尚未對傳統(tǒng)的語詞系統(tǒng)構成實質性的影響,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網詞依然是活躍于網絡空間,為特定群體所專屬的。在這種背景之下,過度地吸收網詞入典,必然會給人們帶來成堆“生僻詞”亂入的錯覺,有違詞典的莊重與權威。
詞典的匯編與更新是一項費時費力的浩大工程,這就決定了收錄的詞匯必須要在詞義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穩(wěn)定性,如此才有收錄的必要,也才會發(fā)揮釋疑的作用。而網絡詞匯快速衍生的特質與失規(guī)化的傾向恰恰決定了大多數網詞存在速朽的危機,例如,前不久風靡一時的“神馬都是浮云”“元芳,你怎么看?”等等網絡用語早已似過眼云煙,鮮為人所用了。未經過時間沉淀的網詞就好比隨興即來的小調,雖討喜但卻難以為人所傳唱,因而,不管是從留存時代樣板的角度考慮,還是從實用性的角度考慮,將此類速朽的網詞收錄詞典都是沒有必要的。
審慎的態(tài)度不等于無理的拒斥。經歷過時間考驗,已經具有了明確的含義,并為公眾所普遍接受的網絡用詞,是享有入典資格的,例如:給力、點贊、任性等。因而,對于網詞,不能來者不拒,也不可拒之千里,有條不紊地鑒別篩選才是正道。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