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衡量社會發(fā)展的價值準繩,公正無疑是捍衛(wèi)權利的神圣天平。本期大家談,圍繞如何守護社會公正,幾位讀者從辦事經(jīng)歷、校園陋習、糾正不公等角度切入,暢談自己的感受。
從汶川地震后板房中的“壩壩會”,到浙江溫嶺鄉(xiāng)村間的“民主懇談會”,再到不久前《關于加強人民政協(xié)協(xié)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印發(fā)……民主已成人們的價值理念和共識,也是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實踐形式。怎樣從身邊小事做起,培育民主精神?怎樣在決策中,運用好民主原則?怎樣讓民主機制高效運行,更好地凝聚共識?歡迎您發(fā)表高見。
打破“熟人好辦事”的潛規(guī)
河南三門峽 王家臣
前不久到某縣財稅部門辦事,車輛被拒之門外。按要求把車停在外面后,留心觀察了一下該單位的看門人,很是讓人不平。
這位“把關人”一看是老同學的車,二話沒說就把“非單位車輛禁止入內”的牌子拉到一邊,讓車輛進入;而一位司機遠遠打招呼“老鄉(xiāng)好”,話音一落,也順利進入院內。找看門的人理論,為何別人的車就能開進去呢?他振振有詞:你看,都是熟人,不讓誰進來就得罪了。原來,還是“熟人好辦事”的潛規(guī)則在生效。
這件事情雖小,卻難免令人心堵,感到不公。既然立了規(guī)矩,就應該一視同仁,無差別地要求所有人認真遵守。如果僅僅因為是熟人就網(wǎng)開一面、睜眼閉眼,是陌生人就鐵面無私、冷臉相向,這樣的規(guī)定還有什么公信力可言?又怎能不影響社會和諧?對于窗口單位而言,變“熟人好辦事”為“人人事好辦”,才能有助于從細節(jié)上維護社會公正。
培育“公正觀”需從娃娃抓起
北京海淀 王春鴿
朋友的孩子上小學,一天告訴家長,老師說“你媽媽的包挺好看的,回頭給老師也帶一個”。朋友很糾結,但憂心如果不送禮會對孩子產(chǎn)生影響,最終還是送了包,孩子也如愿當上了班里的體育委員。
感到糾結不難理解,但作為家長,做法值得商榷。表面上看,孩子當上了班干部,也得到了老師的偏愛。但從長遠看,這種赤裸裸的利益交換,會嚴重損害孩子的公正觀念。將來,孩子可能不愿靠努力去獲取成功,也難以養(yǎng)成遵循規(guī)則的習慣。如果一個人的成長仰賴于搞關系、走后門,那么他的價值觀就可能扭曲。
在中小學校園,類似明示或暗示學生送禮的現(xiàn)象,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家長也或主動或被動地滿足老師的要求。如果助長這種風氣,會對更多不送禮的孩子造成不公,污染的將是校園公正的空氣。呼吁家長拒絕送禮,更要告誡那些慫恿學生送禮的老師:教師是神圣的職業(yè),千萬不要因為一己私利,就給幼小心靈埋下破壞公平的種子。
暢通監(jiān)督渠道減少不公
山東安丘 劉文曉
朋友小孫偶然發(fā)現(xiàn)工資比相同崗位的同事少了一截,此情況竟已存在一年左右。向單位反饋后,沒想到過幾天就收到了補發(fā)款,負責人事工作的領導還專門道歉,令其公正感“爆棚”。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一段經(jīng)歷。
當時,老家所在鄉(xiāng)鎮(zhèn)由于行政區(qū)劃調整,劃歸另一個縣。移交過程中,姥爺?shù)臋n案被人為丟失,一連幾個月領不到退休金。無奈,我們和舅舅全家連續(xù)跑了好幾個月,找老領導、老同事重開證明,才艱難恢復了退休待遇。我深刻感受到:公正,絕非動動嘴皮那樣簡單。
當普通公民在遭遇非公正待遇的時候,怎樣才能有效申訴、得到救濟、挽回損失?近年來,法治精神日益深入人心,法律已成為維權的堅強后盾。同時,隨著監(jiān)督舉報渠道逐步規(guī)范、暢通,當人們遭受不公,也能有更多、更有效的選擇。期待在不遠的將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力量進一步生長,人們維護自身權益的路途也更加順暢。
(責任編輯: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