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我半年工資,養(yǎng)不起一個暑假里的孩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引發(fā)眾多家長的熱議。數(shù)學課200元一節(jié)、新概念英語2000多元一期、鋼琴課450元一節(jié)……各種培訓班賬單被家長無奈地稱為“碎鈔機”。調查顯示,參與投票的348位網友中,超過三成網友表示孩子暑期補課花費已經超過萬元。其中南京一位初中生直接給招考部落留言說,她光數(shù)學就上了3種不同類型的課程,還上了鋼琴課等,花了好幾萬元。(8月14日《揚子晚報》)
“半年工資養(yǎng)不起一個暑期孩子”,是句大實話,這并非危言聳聽,而是不爭的事實。一個暑期各種培訓費好幾萬元,家長明知不靠譜,但怕“不補可能吃虧”,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不少家長把“報培訓班”當成孩子假期生活的首選。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對201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中,93.6%的受訪者表示身邊給孩子報暑期培訓班的中小學生家長多,93.2%的受訪者發(fā)現(xiàn)身邊家長大都給孩子報兩個及以上培訓班。集中補習學業(yè)短板、防止孩子假期學習懈怠和擔心孩子落后是家長給孩子報暑期培訓班的三大原因。52.1%的受訪者坦言身邊大多孩子反感上暑期培訓班。65.4%的受訪者希望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不焦慮、不“搶跑”。
誠然,給孩子安排豐富多彩的假期活動,值得肯定。但是人人都上“培訓班”,而且“多多益善”盲目跟風,相互排比,不是好事。在假期,選擇讓孩子參加培訓班,其實也在意料之中。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當下,父母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寧愿做過,不愿錯過,所以父母們相互攀比,給孩子們報名參加各種暑期培訓班學習,家長們不管效果如何,只是跟風而已。尤其是如今,家長們不差錢,越來越多的家長舍得花金錢和精力用在孩子的教育上,而把暑期培訓班當作一種教育投資;另一種情況是,假期陪伴孩子多一些,可工作條件不允許,有的家長送孩子去各種班的原因之一是放假孩子沒人看。而把暑期培訓班當成孩子的“留守所”花錢買個放心,至于學到學不到東西無所謂,反正家家都在上暑期“培訓班”,自己孩子不上,顯得落伍,所以盲目攀比跟風上“培訓班”。
全社會都別讓“搶跑”跑斷腿,折了腰。暑假,本來是孩子們的調養(yǎng)生息,放松一下的好機會,孩子們不是學習的工具和機器人,他們也需要“保養(yǎng)維修”,有個喘息的機會,讓孩子參加各種暑期“培訓班”,無異孩子們的玩耍權利被無情剝奪,等待他們的只是羈絆的痛苦。作為家長不應該太過于看重“起跑線”,應自我減壓,不能把假期安排滿滿的,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而壓得透不過氣來。應尊重孩子的意愿,父母可鼓勵孩子自己探索,而不是提供行動計劃,讓孩子用自己的視野去發(fā)現(xiàn)和認知興趣,跟隨孩子“節(jié)奏”選擇報培訓班。家長們也應該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勞逸結合,不能過多施加壓力。
從教育角度來看,學校對家長迷信暑期培訓班也有一定責任。有專家認為,學校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很多學校都默認學生會出去補習,所以課上很多內容老師都一筆帶過,甚至不講。如果學校可以真正讓學生減負,一學期別學那么多,報班的現(xiàn)象自然就少了”。甚至“一些課外教育機構抹黑學校教育,個別老師也不好好教課,與課外機構利益重合”。
因此,改變學生集中上暑期培訓班的現(xiàn)象關鍵是從學校抓起。尤其是“功利化教育”的“教育市場化”,讓不少學校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明爭暗斗中步入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怪圈。再者,學校的升學率如何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臉面”,關系到教師的考核,學校和家長雙方都有需求,往往會一拍即合。暑期培訓班成了“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臭豆腐,雖然學生對暑期培訓,心里有一百個不愿意,而家長也是愛恨交加。當在在升學的壓力下,家長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抓緊一切可以讓孩子學習的機會,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家長往往選擇了妥協(xié)。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認為,考試政策不改變,學生上培訓班的現(xiàn)象就難改變。這也是問題的主要原因,但是作為社會,不應該把暑假當做第二課堂和“起跑線”的唯一競爭,而是要作為一次很好的家庭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好機會,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逐步了解了社會,開闊了視野,既不能玩的心野,也不能成為“作業(yè)的工具”只要正確處理好假期的關系,類似家長盲目攀比跟風上“培訓班”的現(xiàn)象就大大減少直至杜絕。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