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廣州市房屋租賃管理放大招:市住建委、市公安局、市來穗局一共發(fā)布了3份有關住房租賃的文件。其中規(guī)定,嚴禁群租房,禁止“膠囊公寓”。(10月31日《信息時報》)
廣州此舉,值得商榷。
必須承認,群租房、膠囊公寓問題不少。高密度的租客數(shù)量,往往帶來的是安全、衛(wèi)生、噪音問題,由此也時常引發(fā)鄰里糾紛。尤其是,大多數(shù)的群租房、膠囊公寓處于“地下經營”模式,不在相關部門的監(jiān)管視線之內,距離各項安全標準相差甚遠。
嚴禁群租房,禁止“膠囊公寓”,似乎就有了合理性。然而,“一棍子打死”未免過于簡單粗暴。它偏離了問題的核心,導致了新問題的發(fā)生。對于群租房、膠囊公寓里的租客、處于底層的低收入者而言,著實是一件壞事。
住在群租房、膠囊公寓里的,大多是對價格極為敏感的低收入人群。一旦群租房、膠囊公寓被杜絕,他們要么只能掏出更多的錢挪窩,要么會選擇去往生活成本更低的地方,乃至返回家鄉(xiāng)。前者抬高了低收入者的支出,加劇了其面臨的窘境。后者從長遠來看,將造成勞動力市場,尤其是基層服務業(yè)(低收入人口大多聚集于此)的勞動力流失,進而抬高服務業(yè)的人力成本,最終傳導到部分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之上。也就是說,不光是低收入者,看似局外人的居民,也將成為利益受損者。
當然,對群租房、膠囊公寓的隱患視若無睹,忽視低收入群體所面臨的人身安全,也并非正確選項。我們常提“以人為本”,這里的“人”顯然并非某個人或者某群人,而是每個人。重視低收入群體的居住安全,無疑是民本理念的必然指向,也是決定國家發(fā)展高度的“最短的那一塊木板”。
我國香港地區(qū)也存在群租房、膠囊房——籠屋和劏房。不過,香港并未采取一味取締的措施,而是以發(fā)放牌照的方式對籠屋和劏房進行規(guī)范,使其朝著合法、安全的方向行進。這或許是一劑副作用不大的“藥方”。有例在先,何不取經,化為己用,且行且看?
解決問題,首要是找準問題的核心。失焦的方案,難免生出惡果。低收入者本已境況堪憂,相關的決策萬不可不經論證,貿然出臺,否則,給他們雪上加霜,于心何忍?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