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眼鏡,出口時3美元,貼上國外品牌就變成300美元。如何讓西北五省區(qū)商標品牌“走出去”,讓“陜西制造”變“陜西創(chuàng)造”?這是由國家工商總局和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5月14日“一帶一路”商標品牌建設交流合作論壇上的主要議題之一。(5月15日《華商報》)
如果不是看這一個新聞,確實不知道原來我國的眼睛在世界上占據(jù)那么大的份額:中國眼鏡超過60%產品走向國外,并占領世界低端市場80%份額。但多數(shù)人已經不再對這樣的數(shù)據(jù)感到自豪,因為再多的光環(huán)也彌補不了,為外國品牌做“定牌加工”,一副眼鏡出口價格只有3到5美元,但貼牌的眼鏡價格卻可以達到70到300美元的殘酷。
這樣殘酷的現(xiàn)實之下,不知道人們是作何感受,筆者以為,我們的確不應該去簡單嘲笑一下我國制造業(yè)的不爭氣,因為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已經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關系到我們的民族榮譽,也關系到了我們的衣食住行。改變制造業(yè)面臨的殘酷局面,也就是扭轉我國經濟下行的鑰匙。改變這一局面,需要國家層面的戰(zhàn)略,也需要企業(yè)敢于壯士斷腕,勇于轉型。更需要社會層面的覺醒,那就是意識到,我國制造業(yè)的轉型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
有意思的是,近日由于全球品牌對于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的打假承諾感到擔憂,知名打假組織國際打假聯(lián)盟(IACC)已經撤銷了阿里的會員資格。而這距離阿里巴巴加入IACC僅不到一個月。對于這樣的新聞,似乎很多人不關心,更多的只是說幾句風涼話。但其實,剝離其中的不公平遭遇的一些原因,阿里的這一尷尬本身就是中國制造業(yè)的尷尬,也是每一個人的尷尬。
首先,人們沒有認識到,假貨叢生、山寨大國其問題不在于銷售平臺,而在于兩端,生產者和消費者。對于很多企業(yè)來說,根本沒有品牌意識,乃至于明明能夠制造的很好的產品,如果不貼國外的品牌賣不出去。對于個體來說,同樣缺乏品牌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除了愛慕洋品牌外,很多時候明知道假貨也去買。殊不知,山寨大國就是由于每個人的“惡”塑造的,單純將假貨歸結于網絡是一種膚淺的認識。其次,那就是人們應該認識到,只有加大對假貨的打擊,才能夠保護知識產權,才能夠塑造出自己的品牌。而打擊假貨,不應該只是企業(yè)的責任,企業(yè)也沒有能力承擔起這樣的責任。
2015,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并表示“堅持創(chuàng)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fā)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5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消費品工業(yè)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等工作。會議決定,建立企業(yè)黑名單、懲罰性巨額賠償?shù)戎贫,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嚴打假冒偽劣,防止劣幣驅逐良幣。一手抓創(chuàng)新,一手抓知識產權,這才是扭轉“3美元貼洋牌變300”尷尬的方法。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