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左)、法國駐華大使顧山(右)
德國、法國駐華大使26日聯(lián)名在人民日報上撰文,并且打出標題“德法是中國在歐盟的核心伙伴”。兩國大使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將于本周和下周先后訪問中國。由于他們的訪問緊跟著英國盛情接待習近平主席,并宣布同中國進入“黃金時代”,這種時間上的巧合鼓勵了輿論的一種聯(lián)想:德法在與英國競爭同中國的友好及合作。
中國人當然不應當陶醉在被歐洲大國競相交好的優(yōu)越感中,中國同歐洲的關系遠非像這幾次高訪密集出現(xiàn)(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正在中國訪問)給人的印象那樣簡單。不過與2007、2008年德法領導人帶頭會見達賴時的情形相比,今天中國在中歐關系中的主動性有了歷史性變化。英法德領導人在半個月時間里先后與中國領導人在正式訪問中見面,這的確有一些“巧合”之外的東西。
《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不斷斥責、嘲諷歐洲國家為同中國發(fā)展關系而“放棄原則”,減少、回避就人權之爭批評中國。全世界都看得很清楚,美國人的不爽和憤怒有相當一部分源于他們無法克制的嫉妒心。歐洲以比華盛頓大得多的決心發(fā)展對華關系,如果把世界看成一個零和格局,這會帶來后者多重的失落感。
然而如果中國因為新局面的出現(xiàn)而洋洋自得,那么我們自己的對歐心理就會變得脆弱。美歐關系沒有那么糟糕,英法德對同中國合作的競爭也未必就像這兩天媒體談論的那樣絕對。中國同整個西方的關系仍隱含著種種變數(shù),我們的主動性并不牢固。
因此中國需認真對待歐洲的每一個大國,英法德都“很重要”,它們都有一些能稱為“最”的資本。對它們競爭發(fā)展對華關系,我們不能太當回事。應把它們各自都當成“唯一的”,以厚禮相待,給予大國之尊。
德國對華出口占了歐盟對華出口的40%以上,中德經貿穩(wěn),則中歐合作大局穩(wěn)。德國視中國為戰(zhàn)略合作伙伴,對其他歐洲國家頗具示范意義。
法國是中國在歐洲的老朋友,它是西方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對中國產生過諸多影響。中國國企過去叫“國營企業(yè)”,受法國的啟發(fā),改稱“國有企業(yè)”。中國上世紀70年代最早從法國引進成套石化設備,80年代又從法國最早引入核電技術。這次中國公司參與英國核電項目,實為法國公司中的標,1/3分給了中國公司。
盡管過去有過英法德三國之一同中國搞僵,其他兩國借機擴大同中國經貿合作的情況,但中國真正應當爭取的是促使三國之一與我形成高質量的合作突破,從而帶動另兩國主動升級對華關系的水平。只要英法德都持積極的對華關系態(tài)度,就將對美日對華策略形成牽制,中國撬動整個西方世界就有了得力杠桿。
歐洲是西方世界很有分量的部分,歐洲社會對價值觀的態(tài)度常比美國還保守,中歐關系全面發(fā)展,經濟是最有力量的引擎。中歐關系在深刻地告訴我們,發(fā)展經濟會有大量外圍效果,其對塑造軟實力也不可替代。很多讓我們當下一籌莫展的事情,有可能隨著經濟成果的不斷積累逐漸自行淡化,出現(xiàn)戲劇性的柳暗花明。
默克爾已是中國人的老朋友,奧朗德也已訪問過中國。中國民眾喜歡他們,也欣賞他們的國家,這一點應當讓兩位領導人知道,并讓他們國家的人民知道。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