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之山,東湖之水,山高水長,流風甚美!边@是董必武在上世紀60年代發(fā)出的贊嘆。如今,在珞珈山這方鐘靈毓秀的山水之間,歷經兩個甲子的經年浸潤,武大形成了獨特的辦學傳統(tǒng)和精神氣質,而這些都可以從校訓中得以闡發(fā)。
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從建校早期的“樸誠勇”,到國立武漢大學時期的“明誠弘毅”,再到今天的“自強、弘毅、求是、拓新”,武大校訓既一脈相承也與時俱進,凝練和承載著這所大學豐贍、厚重的精神內涵,成為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育人資源。
武大校訓蘊含著匡時濟世、艱苦卓絕的“自強”精神!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蓖砬逯爻紡堉磩(chuàng)辦武大前身——“自強學堂”的良苦用心就在乎“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自那時起,武大就走上了革故鼎新、自強圖存的發(fā)展之路。百余年來,“自強”精神已經成為武大人不斷汲取前行動力的源頭活水。武大師生也自覺將自身發(fā)展與國家民族命運系于一體,在辛亥革命、中共建黨、抗日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乃至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事件中,都留下了武大人深刻的烙印。
武大校訓蘊含著堅韌剛毅、志向超邁的“弘毅”精神!笆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曾任武大教務長的朱光潛教授提出,武大培養(yǎng)人才應“養(yǎng)成宏毅豁達的胸襟氣宇”。武大的先賢們也正是以這樣的氣魄,于上世紀30年代在武昌城郊的珞珈山披荊斬棘,奇跡般建造起中西合璧、氣勢恢宏的建筑群落。武大歷任校長都強調學校要擔當起國家和社會宏大使命,應“造成華夏雋才”,以求“學盛國斯強”“繼起文化中心的責任”“圖謀民族之復興”,辦一所“頂天立地”的世界一流大學。對師生而言,堪當大任就須“弘毅”。武大人一直就具有這種精神。抗戰(zhàn)時期,學校西遷樂山,武大學子置個人生死于度外,冒著敵機的轟炸便迅速奔走施救,葉圣陶先生見此情景由衷感嘆道:“教育奏效,青年有為,舍己為群,何事不成!”
武大校訓蘊含著樸實勤嚴、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靶迣W好古,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崇尚學術,體現在科學上追求至真,道德上追求至善的統(tǒng)一。這也是百余年來武大人持之以恒所尊崇的學術品格。黃侃先生訓詁治學的嚴謹,李達老校長對主觀唯心論和“頂峰論”的無畏抵制,查全性院士對恢復高考制度的大聲疾呼等等,無不體現了武大學人獨立思考、獻身科學的學術精神。
武大校訓蘊含著銳意進取、勇創(chuàng)一流的“拓新”精神!捌埲招,日日新”。百年武大有著“敢為天下先”的美譽。自強學堂開創(chuàng)自然科學專門教育,即領當時教育風氣之先。武大也是全國大學中最早實行學分制和招收女生的高等學校之一。改革開放初期,學校順應時代潮流和國家社會的需要,致力于教育教學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被譽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特區(qū)”。如今,武漢大學實施“三創(chuàng)教育”,創(chuàng)設“弘毅學堂”,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拔尖人才上不斷贏得美譽。
武大校訓植根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和百余年的辦學實踐之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著眼于建設水平一流、精神卓越的武大,我們要進一步講好校訓故事,生動傳遞校訓精神,使其所蘊含的豐富人文內涵和深邃價值意蘊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在堅守大學之道中不斷彰顯大學的責任擔當與經邦濟世情懷。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