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余賢紅
6月以來,南昌、武漢等多座城市重現(xiàn)嚴重內澇。值得關注的是,不少城市的新區(qū)在此次暴雨中同樣內澇相當嚴重。災情令人憂心,更拷問著城市“良心工程”背后的良心。
年年暴雨年年澇,“城市看!痹缫巡皇切迈r話題。早在2013年,國務院就出臺相關條例,要求各地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三年過去了,內澇現(xiàn)象“濤聲依舊”,甚至還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代價,這不能不讓人拷問城市“良心工程”背后的良心。
城市內澇成災,固然有極端天氣的頻次和強度增大的偶然原因,也反映出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短視,以及面對內澇應急處置的短板。而具體到一些具體城市,常常與發(fā)展求快求大、攤大餅式發(fā)展、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管護等癥結脫不開關系,而背后,又藏著多少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和扭曲的政績觀。
面對年復一年的城市內澇,地方可能會找出一大堆理由,如管網改造投入巨大、周期長、資金有限等。然而,這些問題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存在,不少地方也動輒投入幾億、幾十億元,用于建設排澇設施。然而,內澇面前,人們不禁要問:這些錢都花哪兒了?
城市的高度,不在于樓宇之高,而取決于這座城在群眾心中的高度;城市的形象,不僅在于看得見的光鮮外表,更在于“看不見的內涵”。內澇頻發(fā)是城市治理的缺位,更是對百姓民生的漠視。對待城市“良心工程”,要真正用良心去做。
新華社南昌6月15日新媒體專電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