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5·12汶川地震”的紀念日,也是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不經意間,已經過去八年了,這場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創(chuàng)傷與痛苦的災難已日漸離我們遠去,那些經歷了驚濤駭浪的心潮也似乎悄然被歲月之手撫平。
然而國殤之日,我們怎敢輕易忘記?此刻,我們再一次站在歷史長河的岸邊,去回望與紀念屬于我們的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擁有先進的技術,獲得現(xiàn)代化的享受,懷抱最可觸碰的夢想;在這個時代,我們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里,擁有著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也是在這個時代,我們仍會經歷猝不及防的災難和變故,而去漸漸讀懂“多難興邦”的沉重與堅毅?嚯y不曾壓垮中華民族的脊梁,反而讓中華兒女在經受住考驗后,更加磨礪了堅如磐石的民族性格。那些過往的災難,既在低聲絮語地告訴我們生命的脆弱與堅強,又在強烈昭示著大愛的無私與慷慨、人性的光輝與美麗。
紀念,當然少不了用真誠和眼淚寄托對逝者的哀思,也少不了用誓言和歌聲去表達重建的決心。但是,不要忘記,最好的紀念,是反思與進步。
在這傳承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泱泱大國之上,我們的先輩盡管不曾饋贈我們面對危機一勞永逸的方法,但卻留下了更加珍貴的反思文化:《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是對個人的反思;先秦商鞅變法,是對政治法制的反思;百家爭鳴,是對各家文化的反思;改革開放,是對經濟建設的反思。可以說,中華民族一直在危機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在進步中蛻變。
因此,盡管對于地震的記憶是苦澀的,但經過時間的沉淀,它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哀悼和追思之余,我們看到有的困難已經得到解決,有些問題也正在改觀,但我們仍應冷靜客觀反思地震暴露出的隱患和不足,譬如:災后救助轉向災前預警的科技水平有待提升,專業(yè)心理疏導人員仍舊十分缺乏,房屋的抗震能力有待提高、慈善捐款仍有一定漏洞、民眾對地震預防知識的缺乏等。這種反思或許看起來不是那么轟轟烈烈,但卻預示著一個更加健全、更有保障的未來正在到來。
盡管時過境遷、生活繼續(xù),但天災所帶來的反思不該被時間靜靜消磨掉。此刻,讓我們一起回望與紀念,以之為鏡,在這片土地上繼續(xù)沿著正確的社會航向,見證更好的明天,推動更大的進步,讓民眾不懼任何天災人禍。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