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車改革在醞釀20年后全面啟動。按照改革方案,取消一般公務用車后,公務出行實行社會化,并適度發(fā)放公務交通補貼,司局級每月補貼1300元、處級800元、科級及以下500元,地方補貼標準不得高于上述標準的130%。方案出臺后,有的公務員說:車補這么低,以后不出差了。(7月29日《中國經(jīng)濟周刊》)
首先需要糾正一個概念:“公務交通補貼”只是公務人員在市內(nèi)或轄區(qū)內(nèi)進行公務活動時的交通補貼,不包括差旅費,公務人員到外地出差的費用是另行實報實銷的。有的公務員說“車補這么低,以后不出差了”,應該是指以后不出門辦公事了,不下基層調(diào)研了,能不去就不去,能省就省,反正交通補貼已經(jīng)發(fā)到自己兜里,省下來的錢都是自己的。
如果公務人員養(yǎng)成乘坐公交地鐵甚至騎自行車上下班、出門辦事的習慣,想必每月幾百元、上千元車補是完全夠用的。老百姓可以,公務人員也沒什么不可以,關(guān)鍵是要轉(zhuǎn)變觀念,真正把自己當成“人民的公仆”。以此觀之,一些公務員聲稱“車補這么低,以后不出差了”,未免顯得太矯情,心里根本沒有公仆意識。說得不客氣一點,即使車補再高,他們可能也會成天待在辦公室里,把車補省下來當做額外福利。
當然,這種矯情需要引起有關(guān)部門的重視甚至警惕。公車改革之后,可能會有一些公務人員不愿意出門辦公事,不愿意下基層調(diào)研,該辦的事情拖著不辦,該履行的職責敷衍了事。對于車改后可能出現(xiàn)的“懶政”現(xiàn)象,需要未雨綢繆,通過相應的制度安排加以防范。最根本的途徑,還是嚴格崗位管理、考核和責任追究,同時加強輿論監(jiān)督和群眾監(jiān)督,讓每個公務人員不敢懶、不能懶、不愿懶。
要知道,雖然公務交通補貼不高,但公務人員畢竟按月領取薪俸,既然拿了人民的薪俸,就要履行職責、為人民服務,這也是一條基本倫理,否則可以辭職不干。公車改革的時代潮流,絕不會因為一些公務人員“撒嬌”而躑躅不前。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