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貴州遵義市匯川區(qū)的待用公益活動迎來周年慶。該活動從最初的1家待用快餐,擴展至圖書、文具等行業(yè)在內(nèi)的11個商家。但目前該活動卻面臨著認購者與認領(lǐng)者稀少的局面。(5月5日《貴陽晚報》)
歐洲有一種“待用咖啡”,指在咖啡館消費的人提前多買一兩杯“寄存”在店里,一旦有囊中羞澀的貧困者詢問店家,侍者就可以讓其享用此前人們已付過錢的“待用咖啡”。去年4月12日,陜西公安廳副廳長陳里受此啟發(fā),呼吁人們用餐時多買一兩份快餐食品,留給需要的人,就此拉開了待用快餐公益模式序幕,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nèi),待用快餐迅速發(fā)展到全國很多城市,并擴展到其它一些商品和服務(wù),待用快餐成了一種“待用公益”。然而運行了一段時間后,不少地方的“待用公益”都陷入了供求很少或者求遠遠小于供的困境。
分析一下各地“待用公益”的發(fā)展困局成因不外乎以下幾點:其一,很多人對“待用公益”活動還缺乏全面認識,對“待用公益”的真實度、透明度還缺乏信任,一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待用公益”為何物,因而認購積極性不高,參與性不強;其二,很多需要幫助的貧弱者也不了解“待用公益”,不相信有這樣的好事,而有些人即便相信,也往往礙于面子不愿意認領(lǐng);其三,“待用公益”的商品或服務(wù)的范圍過窄,大多為快餐飲食類,而實際上,很多貧弱者能夠解決吃飯問題,缺少的是其他幫助。
怎樣才能讓“待用公益”成為實用公益呢?建議政府、主流媒體加強對“待用公益”活動的宣傳,“待用公益”活動的組織者、參與商家也應通過傳單、店堂告示等傳統(tǒng)方式(貧弱者中上網(wǎng)者不多)加強宣傳推介,從而提升“待用公益”活動的社會知曉度;擴大“待用公益”活動包含的商品和服務(wù)范圍,比如,引導愛心人士多買一張車票,多買一本書、一本字典,多交一份醫(yī)院掛號費、多交一份旅館住宿費,等等,這些商品或服務(wù)更貼近貧弱者的需要,也給貧弱者提供了更多實惠的選擇;把“待用公益”活動與志愿者服務(wù)活動結(jié)合起來,利用志愿者延伸“待用公益”活動的范圍,把“待用公益”活動提供的商品或服務(wù)送到勞務(wù)市場、乞討者聚居區(qū)、車站、醫(yī)院等地,給貧弱者認領(lǐng)提供便利。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