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分常見的停電應急必需品白蠟燭,對現在很多孩子來說已是“稀罕物”。近日,杭州某小學的孫老師在給學生上實驗課,用白蠟燭來觀察材料的沉浮,可實驗途中被學生提問了一個“啼笑皆非”的問題——“老師,這個是什么?”原以為只是個別情況的孫老師,在后來調查卻發(fā)現班里大部分同學都不認識白蠟燭,有的同學還誤以為是塑料條……
事實上,學生不認識白蠟燭是情有可原的。一方面,隨著時代進步,技術發(fā)展,如今能代替白蠟燭的物品越來越豐富多樣,人們日常需要用到白蠟燭的場景越來越少了。另一方面,白蠟燭漸漸與生活脫節(jié),也讓它淡出學生的認知范圍,以至于出現學生不識白蠟燭的情況。其實,我們對學生不認識白蠟燭也不必太憂慮。畢竟,現在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可能讓一些學生連停電的情況都沒有遇過。而作為經歷者的我們,不妨引導學生去認識、理解,并感受其中的變化。
社會在進步,文明在發(fā)展。生活不會一成不變,生活教育也應與時俱進。更多聯系新的事物,更接近學生生活,才能收到更良好的效果。當然,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不妨以一種更包容的心態(tài)來解答,“孩子,這個是白蠟燭,以前用于停電時……”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