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掌上六安”微信視頻號發(fā)布的一則短視頻介紹,安徽六安市舒城縣政府大院近日在網上“火了”,網友親切地稱:比自家小區(qū)還容易進出的政府大院。11月16日,舒城縣委副書記、縣長王萬喜回應稱,大院開放不存在什么方不方便,大家都是人民群眾。
外賣小哥、辦事的民眾,都能暢通無阻地隨意進出,衛(wèi)生間、停車場、政府食堂的大門始終向群眾敞開。舒城縣政府大院以“不設限、不設防”的姿態(tài)拆除“門禁”,在大眾眼里這無疑是對“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人民性政府理念的生動詮釋。看似是物理空間上的拉近,實際是消除人民與政府之間的隔閡,畢竟敞開緊閉的大門,人民的“心門”才能打開。
政府大院作為為人民服務的場所,承擔著溝通政府與人民的責任。現(xiàn)代政府均秉持著惠民為民的核心價值,為政之本,在于為民。政府部門應該增加透明度,多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與人民進行平等對話。舒城縣政府大院“隨便進”的做法既增強政府的親和力,同時拉進群眾與政府的心理距離,在一定程度上踐行民本位理念,如此親民舉措,實則值得肯定。
但若面對群眾的疑惑與困難,政府“高高掛起”,不能做到切實有效解決,在群眾求助時,依然要“磨破嘴皮”“跑斷腿”,那么敞開大門的意義就僅停留在物理表面。而這或許也是政府大院“敞開大門”存在質疑的原由所在,部分民眾因長期受到“官民有別”思維的影響,對政府的開放持懷疑態(tài)度。在他們的潛意識當中,政府大院依然是“衙門”般的存在,應嚴肅、莊重,而非任何人進進出出的隨意狀態(tài)。加之,部分政府所體現(xiàn)的“不作為”態(tài)度,使得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橫亙在民眾與政府之間。
可見,政府大院的開放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敞開大門”只是一個前端性條件,其背后真正需要的是把老百姓切實放在心上。政府大院在開放的同時,必須注重服務質量的提升,踏實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才能逐漸打開群眾思想中的“門禁”,將聳立的“高門檻”拆除。政府解決問題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不僅要做到不將群眾拒之門外,還應該將敞開大門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服務當中,高效地解決群眾的困難,方便群眾進門,更方便其辦事,以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同時,也不可忽視開放所帶來的挑戰(zhàn),例如大門敞開后的政府辦公的秩序如何得到保障?是需要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放眼當下,政府大院開放已成為一種趨勢,據媒體報道,2022年信陽市委市政府大院拆除圍墻,建立開放式辦公場所,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山東多地政府大院開放給農民曬糧,展現(xiàn)了政府的親民態(tài)度;2019年起,揚州市政府大院在節(jié)假日對游客開放政府食堂,以增強政府與民眾的互動。這些積極的實踐皆值得贊許,也充分證明因地制宜開放政府大院的大門是可行、應行之策。
此次舒城縣政府大院敞開大門的爆火背后,是老百姓對于政府以“敞開式”方式接納人民群眾的期待與認可,也希望有更多的地方能讀懂這其中的民意,打開“大門”,打破群眾的“心墻”,將“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真正做到“人民政府為人民”。